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廉政 > 建议提案公开

对市政协提案第20150171号的答复意见

发表日期:2015-09-29 14:19   文章来源:www.365sbaffiliates.com 分享至:

www.365sbaffiliates.com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代表提案第20150171号的答复意见 

陈东初,张恭立,汤伟抡:

您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佛山体育产业的建议》(第20150171号)的提案收悉。我局认真学习和研究本提案,并综合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的意见,现对提案答复如下:

一、佛山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

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是今日中国经济规模大、增速快的特大城市之一。作为一个既不是省会又不是特区的普通地级市,佛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发展广受关注,国家发改委专家研究认为,佛山是中国城市层面下一步改革发展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样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佛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经济实力雄厚现代产业体系完善。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0亿元,进出口总值688亿美元,财政总收入1579亿元。佛山工业体系健全、配套完善,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行业,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佛山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佛山市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进行市场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兴建体育健身设施,成效明显。如禅城区南庄首个“国家绿色健身家园”,南海区的全民健身广场(第二期)、狮山郊野公园、西樵武术影视基地、顺德区的美的公园等,社会总投资达数十亿元。

处于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有利时机。佛山人均GDP超过 103800元,居民储蓄存款超过6000亿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藏富于民的城市,居民具有强劲的体育消费能力。当前佛山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137,第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加快体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第三产业迎来非常有利的发展契机,呈现出发力加速的势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体育及相关产业年增加值超过70亿元,占本地GDP1.0%

体育人口众多体育产业基础扎实。佛山城市现代化水平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气候宜人,生活、医疗、教育条件优良,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环境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狮艺之乡等美誉。现有800多万常住人口,其中体育人口超过60%。目前全市体育场馆15050多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约2.1平方米;体育彩票业迅猛发展,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710间体育彩票销售点,从业人员近2000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2.38亿,同比增长45.28%。全市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品牌活动辐射和带动效应明显,武术文化节、龙舟文化节、龙狮争霸赛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群体品牌向产业发展,成为我市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

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势突出。佛山是中国高度市场化的领跑城市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对标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中国权威高效发布的《中国法制政府评估报告2014》中,佛山在全国100多个参评城市中,名列第三。优越的营商环境让佛山成为跨国企业到中国发展青睐的重要地区,目前共有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佛山投资项目114个,投资总额达到91.3亿美元,包括大众汽车、西门子、巴斯夫、科勒、丰田、日产、本田、松下等。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佛山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市场化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区位优越具有强大的辐射影响力。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东倚华南中心城市广州,与之共同构筑“广佛都市圈”,携手迈进“广佛同城”时代;南邻港澳,与港澳在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拥有航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两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人口达6500余万。近年来,佛山先后承办过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亚运会拳击和花样游泳赛、亚洲游泳锦标赛、世界女排大奖赛、高尔夫欧巡赛挑战赛、全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大型赛事,对珠三角地区居民具有广泛吸引力,大型品牌赛事活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二、佛山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

——引领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深化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的行政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高端平台更具规模。创建12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23个一流品牌体育赛事,每个区形成2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

——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市场主体更加多元。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不断扩大。

——支撑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逐步提高,形成政府保障群众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三、近期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和举措

(一)深化改革,激发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

1.加快体育产业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梳理和实施体育产业领域的“三单”(负面清单、审批清单、监管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加快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佛山市关于体育竞赛和活动审批事项管理办法》,取消市级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

2.推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推进管办分离;培育和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社会组织,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通过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形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推行市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每年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完善体育赛事活动安保审批程序和服务标准,采取措施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鼓励媒体创办体育产业,引入市场竞争,降低体育赛事转播、报道费用。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与服务,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体育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上。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明确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特别是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加大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害体育知识产权的行为,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

3.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深化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推动场馆运营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发展。鼓励大型体育场馆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O&M)等市场化模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在新建和改建体育场馆中,推行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

4.开展医保卡账户结余资金用于体育健身消费试点。试点并逐步推开医保卡账户结余资金在定点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健身消费。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体育场馆健身消费预约订场及支付平台。

(二)夯实基础,强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

5.创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或佛山新城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整体规划世纪莲体育中心—亚洲龙舟联合会总部—国际龙舟赛场―佛山新城体育休闲娱乐区—东平滨河体育休闲带四大区域,各区域定位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世纪莲体育产业一条街、佛山新城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和国际龙舟赛场的重点工程项目。各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并力争成为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6.加强体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体育产品展示平台,帮扶、鼓励体育企业直接参与赛事延伸服务。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鼓励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体育服务企业孵化器,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在体育经营管理、国际体育交流等领域能力突出、成果丰富、参与过重大经营管理或担任过重大项目负责人以上职务的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鼓励海外高层次体育人才扎根佛山创业和工作。加强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积极培养体育经纪人队伍。

    7.加大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依法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按照国家有关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体彩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介机构,在建设训练设施、引进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申请举办职业联赛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设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体育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支持市内金融机构开发体育产业债券融资、风险投资及体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有力拉动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

8.多渠道完善体育设施。结合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升级行动计划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重点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完善绿道体育设施配套。各区均要设置社区体育公园年度建设计划指标,社区体育公园要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完成绿道体育设施配套,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新建社区及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100%覆盖。

    9.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落实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年加大市、区两级政府购买服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力度,至2025年市和五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天数达到100天以上,鼓励民营、私人开设的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日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城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5%以上。从2015年起,全市企事业单位所属体育设施要逐步向社会开放。制定《佛山市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实施意见》,加快学校体育设施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的步伐,到2025年,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比例要达到75%。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设施日常维护保养,并实行属地安全与管理维护责任制。

10.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点开展篮球、足球、田径、游泳、体操、龙舟、龙狮、武术等基础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创造条件发展击剑、轮滑、自行车、户外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针对老、中、青不同群体,进一步组织策划好佛山龙舟文化节、武术嘉年华、全民健身日、国际龙狮赛、徒步走、登山节等品牌赛事和活动,丰富城乡居民文体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知识大讲堂下基层、进学校,加强体育健身理念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养成科学健身习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工间操制度,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

    11.实施佛山市强化学校体育行动计划。通过努力,实现学校体育工作显著进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确保全市100%的各级各类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课和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学生每人掌握至少2项终身体育运动锻炼项目。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200所以上校园足球推广学校,以足球带动其它校园体育项目开展。实施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

(三)拓宽领域,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

12.突出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利用制造业配套完备和市场需求大的优势,大力开展体育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实行建链、补链、强链。支持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体育产品研发机制,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积极支持体育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运动器材装备,重点支持可穿戴智能运动装备及应用软件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体育制造业建立智能工厂,利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制造业水平。抓住我市打造万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有利契机,对符合我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工作方案条件的体育企业给以同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先进装备制造业。

13.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休闲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培训业、中介服务业、体育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在体育服务业中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体育服务品牌、龙头企业和赛事活动。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打造具有活力的体育产业集群,促成体育产业链向两头延伸。

14.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适应“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我市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各种扶持政策,鼓励体育产业加快‘互联网+体育”,抢占制高点。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体育用品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及互联网交易模式拓展业务,个性化生产,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服务模式。鼓励体育领域的手机应用程序(APP)、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产品的开发应用。

15.推动体育、旅游、文化、康体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沿绿道、沿江、沿山的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不断提高融体育、旅游、文化为一体项目的开发水平,优化项目布局。大力构建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景区,引导建设一批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公园,积极打造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大力支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体育影视、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佛山电视台创办体育台,佛山日报设置体育专栏、佛山电台设置体育专题),加快培育和发展体育动漫、体育游戏、电子竞技、运动在线指导等体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为抓手,重点推进体育传播业的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理疗。加强和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青少年体质监测报告,探索建设居民体质体能测定与健康档案大数据平台。

    16.大力打造高端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泛珠三角进入高铁时代,我市大力建设粤贵黔高铁经济试验区的有利契机,以大策划大制作的理念积极打造高端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体育产业的辐射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对接欧美国家,重点引入和学习先进体育产业运营管理模式。加强与粤港澳台和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的沟通协调,加强体育科研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跨区域赛事,鼓励开展多样化的体育交流、体育产业教育培训交流和企业联盟推广活动。加大佛山龙狮篮球俱乐部建设力度并组织好CBA联赛(佛山赛区)赛事,发展壮大俱乐部球迷会,加大宣传力度并创造条件直播俱乐部赛事。强化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精品赛事。组织好高尔夫欧巡挑战赛,积极申办2019男篮世界杯,鼓励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

17.发展多板块特色化休闲体育。结合城市空间布局,整合、挖掘现有资源,发展五区多板块特色化休闲体育。世纪莲体育中心加快商圈改造,岭南明珠体育馆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和精品体育培训。禅城区南庄绿岛湖绿色社体家园建设体育运动训练休闲基地。南海区西樵山结合武术学校和黄飞鸿纪念馆,建设武术醒狮基地;九江建设龙舟运动基地;千灯湖建设闹市中的体育休闲娱乐基地。顺德区发挥龙舟文化的传统优势,开发马东永春、均安李小龙武术资源,利用顺峰山公园、长鹿农庄、华侨城项目核心区域打造体育美食旅游基地。高明区建设皂幕山生态户外运动休闲基地西江新城体育中心成为高明体育发展的新引擎。三水区云东海、南丹山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四)健全机制,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

    18.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和区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具体指标和任务。建立由发展改革、体育牵头,公安、宣传、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建设、科技、商务、文化、旅游、质监、统计、传媒集团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和综合服务。利用《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给予体育行业的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扶持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产业。组建佛山市体育产业协会,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和综合服务,推进佛山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认真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逐步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19.完善规划布局和强化用地保障。切实落实国发〔201446号文规定的规划和土地政策。结合市区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区域公共体育设施中长期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好体育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建设健身设施,要求配置社区体育公园、社区体育中心或社区科学健身指导站,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群众健身设施不达标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争取在2025年前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各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都应建设群众体育设施,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地活动空间。鼓励在旧城改造和已建成居住区中利用空余或闲置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国有体育事业单位改制后,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批准后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

    20.切实落实产业税费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按税法相关规定税前扣除;体育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符合条件且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贫困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公共、公益性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21.大力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和成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鼓励电视、报纸、电台、网络媒体等辟出专栏,积极宣传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各项举措,广泛宣传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引导,着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区、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制定贯彻本实施意见的相应实施办法,市发改局、体育局负责检查督促。

 

 

 

 www.365sbaffiliates.com

2015年7月29

 

 

 

 

主题词:政协提案 体育产业  建议

联系人及电话:孔祥胜 28780903

抄送:市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广佛-黄银华)